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

  撰文︱关茶

  编辑︱青子

  图片︱关茶
  “沱茶”名称的由来

  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下面有一内凹圆窝,中间留有空隙似碗形状,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、贮存、防止霉变,减少运输中的损耗和保质。沱茶是经过蒸后揉成沱状,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,就容易沤霉,犹如一个个用茶叶紧紧压成的“窝窝头”,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,保证茶的品质。

  《中国茶经》(陈宗懋主编)载:“沱是由团转化而来。”据史料所知,1902年,下关茶商在姑娘团茶(女儿茶)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,创制定型成外形呈碗臼状的坨茶,久而久之,坨茶便逐渐称为“沱茶”。
  姑娘团茶(复制品)

  在交通艰难的川藏、西康及宜宾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,沱茶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。在这一区域,据说在当时是直接可以当作硬通货来贮存和流通的。

  那岁月从云南到川、藏、西康都是山川阻隔,路途遥遥,马帮一个来回都要走上一个多月,又因为军阀混战,土匪横行,运货都要集结马帮。因不能随时发货,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的堆存期都很长,如果散装就容易耗损,方砖或圆柱形的茶中间不留空隙也容易霉坏,因而沱茶是马帮来自生活的经验后不断改进的结果。
  棒茶(图左)

  由散装茶到沱茶,中间有棒茶、砖茶、饼茶的形成过程,但最终定型成沱茶做成大宗商品,形成一个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“永昌祥—下关沱茶”则是喜洲商帮之首严子珍的手笔。

  在四川的茶馆里面,只有沱茶是“五开”以上还有味道(开水冲泡五次),而一般的茶沱过“二开”就淡了,因而沱茶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。沱茶在1934年被带到美国,纽约的茶商们认为它既不是一种红茶也不是绿茶,而是一种介乎于红绿茶的中间品种。而事实上,普洱茶概念在不同的时期,其内涵不完全一致,生茶、熟茶、散茶和紧压茶等。因此,对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的归属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  六大茶山地图

  上世纪20年代以后,下关成了云南沱茶制造业的中心,由于茶业兴起,市场形成自由竞争的状态,沱茶品质得到了提高。“永昌祥”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分原料:勐库茶和凤山茶。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等设立了收购点,建立了沱茶原料的初制所,然后再用马帮长途托运到下关加工制作。

  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拣选分级上,这一道工序的目的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成等级,顺带把茶叶中夹杂的泥土稻草及杂质拣出,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工作,每天仅得数斤,在“永昌祥”鼎盛之时,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,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力就在千人以上,她们大多数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。
  工人手工拣茶

  云南沱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不断发扬光大,是因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,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“秘方”。《云南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九辑《永昌祥简史》中记录的配方,本牌沱茶:每圆重九两二钱,勐库茶六成,凤山茶四成,系一般用料。如头批茶系以三七配料,三尖二两,二盖三两,底茶四两,外加白毛尖二钱(以上全都用明前春茶,不掺和其他)。

  这个配方可以看到,1、本牌沱茶的特点在于勐库品种用得多;2、全用头批明前春茶;3、茶分拣得认真,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,二盖较粗放在中间,底茶最粗四两放在沱底。其中猛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关键,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,真是“修合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,名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。
  工人称茶

  沱茶在西藏的市场特别巩固,藏人喜欢“下关沱茶”远甚于四川毛尖,甚至从交通上离它更近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在西藏都没有市场。下关沱茶远销西藏走的正是宋元以来走了近千年的“茶马古道”。一条由中甸德钦入藏,一条由康定入藏,或者是由缅甸、印度一路入藏,都是千里迢迢、山高水远。马帮的运费往往都早已超过了茶叶的价值。
  供西藏宝焰牌饼茶
  供西藏薄砖茶

  (上世纪50年代)

  由此,我们可得出“沱茶文化”无疑是在交通运输极为艰难的年代,由马帮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,它在“茶马古道”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。